首页 > 资讯 > 观点 > 正文

“低价劣质”代名词 定制专供莫成定向欺诈

2018-06-12 08:57:18来源: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

随着网购的普及,不少消费者已经很少去线下实体店,不管是家电、服装,还是数码、酒水,都选择在网上购买,连走亲访友的礼品也直接在网上下

因此,建议商家在宣传“电商专供”时,尽量厘清与线下销售的产品区别,让消费者明确其产品差异,知道差别所在,在这样的前提下让消费者自愿选择购买,才谈得上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唯有如此,“电商专供”才不会成为“低价劣质”代名词。

黄春景

●提醒

当以诚信为先

令人担心的不只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而“缩水”后的产品会影响使用性能和寿命。如电脑显卡等关键元器件“缩水”, 若做游戏、作图、影音编辑等就会感受到差距。再如,冰箱的发泡层,发泡层是冰箱中起保温作用的材料,但成本非常高。普通版的为5cm的发泡层,电商定制版就用3.5cm。“别小看这1厘米多,冰箱的保温性能就有很大区别,影响到冰箱的制冷、能耗等多方面表现。”

当然,不少消费者追求的是价格实惠,与电商交易是周瑜打黄盖。只是,电商利用了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利用了双方信息不对称,包括消费者对于技术标准缺乏知情权的便利,以“定制”“专供”的幌子,欺骗消费者。其实,商家很清楚销售的是两种产品,如果刻意混淆两种商品,而不主动告知,那么有可能涉嫌消费欺诈。无论如何,都有悖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商业道德。虽然可能得逞于一时,可消费者的眼睛不能总被蒙蔽。一旦认清“定制”“专供”之类的庐山真面目,自会用脚投票,弃之不顾。

当然,这有可能是与品牌方的合谋。因为商品毕竟不是电商生产的。产品技术缩水,只有制造商心知肚明。一样的产品,线上与线下却执行两个不同的技术标准,其实也是品牌商不自爱的表现。仅仅为了提高销量,在电商平台上能打个广告,给予好的排名“秒杀”,竟不顾惜商信的羽毛,无异于杀鸡取卵。到头来,则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对藏有“猫腻”的电商定制版,消费者自当擦亮双眼,莫只贪恋价廉而盲目签单。在市场经济中,物美价廉常常是个悖论。相关部门对此也要加强管理,通过规范“电商专供”商品的标识与销售,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如 “电商专供”商品,就该进行明示,告知商品之间的差异,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 刘效仁

●担忧

定制专供莫成定向欺诈

从表面上看,一些电商推出“定制专供”经营模式,是一种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商品促销,而且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超值化的需求体验。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电商“定制专供”,其实也是忽悠消费者的一种“套路”。

不可否认,电商“定制专供”,如果商品仅是质量有差异,而符合国家标准,那么电商其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打个擦边球。问题是,一些电商“定制专供”,以低价博眼球,拿“价廉物美”当卖点,明知道销售的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却刻意混淆两种商品,也不尽到告知义务,使消费者频频落入“定制专供”的陷阱,从而利益受损。可见,电商“定制专供”,属于不实促销,涉嫌变相消费欺诈,踩了不正当竞争的红线。

电商“定制专供”,莫成“定向欺诈”。这显然值得监管反思。首先,规范电商“定制专供”,应成为一种管理常态,将严重价格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监督。再者,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落实诚实守信经营责任。特别是,电商平台方要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全集中促销期间价格监控机制,利用技术手段预防商家涉嫌违法的调价行为。此外,消费者也要培养良好价格意识,坚持精明理性消费。只有维护了消费者权益,网络经济才能更加体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通过消费安全得到提升。

张西流

●呼吁

统一明确制度规范

众所周知,当网络经济刚刚兴起之时,相关商品其实是并不存在什么“电商专供”“线上专供款”“网络专供版”的,其相关商品就是和线下的商品一样,使用的是同一个质量标准,其之所以吸引人们前去购买,主要依靠的就是在供货的渠道消减、服务的便捷以及价格优惠上做文章,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也正因为这样,人们网上购物所谓的价格便宜,其实一个很大的潜在前提就是线上某一商品与线下的某一商品同款同质基础上的价格比较,而非简单的价格比较,实际上如果仅这样简单比较,也是无法比较,即使比较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现在之所以出现“专供”乱象,一方面固然与相关电商等经营者见利忘义、相关监督不及时不全面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和间接联系。但更重要的却是另一方面,即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一部法律或配套制度,对何为“电商专供”、电商专供的质量要求、宣传规则、违规如何处理等,并不明确,造成了实际中的执法实操性不强,以致不法者和不够诚信者乱为。

如果我们对“电商专供”商品进行一定的必要明确,如产品质量、型号、宣传规则、违规处理都很明确,相关电商或厂家,在“电商专供”商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上没有太多可自由泛滥发挥和解释的余地,相关电商在宣传上没有了模糊的、可以随意忽悠消费者的空间,相关执法部门有了足够明确的执法依据,不少“电商专供”尤其是目前一些特别型号、质量符合要求、但与线下相关商品存在工艺材质等较大区别的、往往让消费者吃哑巴亏的“电商专供”商品现象,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钱江网-财经互联网专业、高端资讯代表门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